
何威仪和全红婵这对师徒,已经成为广东跳水的金字招牌。看到他们同框的画面趣投顾,总是让人感到特别暖心。何教练头发梳得整齐,一身运动服干净利落,站在跳水池边指挥若定。全红婵从前那个黑黑瘦瘦的“假小子”,如今亭亭玉立,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。

何威仪这辈子似乎只为跳水而生。5岁练体操,12岁学跳水,14岁进省队,20岁因伤退役后成为教练,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。他的宿舍在二沙体育中心,与学生宿舍同一层,屋里摆着一张上下铺,他睡下铺,上铺堆满杂物。书桌和书柜挤在角落,剩下的空间只够两三个人站立。正是在这间宿舍里,他带出了谢思埸和全红婵两位奥运冠军。东京奥运会前,他买了一辆新车,但奥运会结束后都没怎么开过——心思全拴在徒弟身上。

全红婵2018年进广东队时才11岁,肋木架腰腹训练不到12秒就能做10个,连男子跳水的高难度动作都敢尝试。何威仪说这孩子训练时目光一直钉在教练身上,每个动作细节反复打磨,一天陆上水上要跳300多次。但天赋背后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苦。2020年10月到2021年7月趣投顾,何威仪带着全红婵在北京备战,那是师徒俩最难熬的9个月。国家队的训练馆里全是顶尖高手,全红婵心理压力大得喘不过气。奥运会预赛时她207C动作失误,何威仪不在现场,赶紧让“大师兄”谢思埸连夜给师妹做心理疏导。这种师徒间的信任,成了她决赛时三跳满分的力量。

何威仪带徒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。他常说“成功才是成功之母”,运动员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避免失败。他从不摆教练架子,谢思埸复出时他甚至向徒弟请教技术问题:“谢思埸某些技术理念已经超过教练了,我们互相学习才能共同升华”。这种态度让00后的全红婵也敢和他掏心窝子说话。全红婵发育期身高窜了7厘米,体重增加,动作完成度不如从前,207C成了她的“魔咒”。何威仪没逼她硬扛,而是耐心分析:“身体发育需要适应,位置感要重新找”。全红婵戒了最爱的零食,每天称三次体重,自觉加练,何教练就在旁边看着,既当严师又当爹。

广东跳水队像个小家庭。何威仪记得1987年他参加六运会时,中国跳水已经显露出世界领先的势头。如今广东办了十多届全运会,跳水始终是招牌项目。何威仪带队员讲究“闭环管理”,技术、战术、心理、体能面面俱到,绝不允许带问题上赛场。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团队凝聚力。他说团队要有管理的战斗力、教练的战斗力、运动员的战斗力,缺一个都打不了胜仗。看看全红婵比赛时广东队全员助威的架势趣投顾,你就明白什么叫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。

马上要来的十五运会是广东、香港、澳门合办,何威仪信心十足。2024年巴黎奥运会广东拿了8块金牌,这底气够足。但教练心里装的不仅是奖牌。全红婵刚成名时,何威仪自费带她去北京训练,把大部分收入花在弟子身上,自家却挤在70平米的老房子里。别人说他傻,他咧嘴一笑:“看到孩子们取得好成绩,我比什么都高兴”。这种付出,早超出了教练的职责范围,更像父亲对女儿的守护。

体育圈有个词叫“共生关系”,教练和运动员就像伯乐和千里马,互相成就。何威仪和全红婵就是这样——教练发掘了运动员的天赋,运动员实现了教练的梦想。全红婵站上领奖台时,何威仪在台下抹眼泪;全红婵面对发育难关时,何威仪陪她一起扛。这种感情,比金牌更重。

有时候想,体育最打动人的不是领奖台上的风光,而是这些日常里的相守。一个教练守着一张上下铺,一群孩子在跳水池边翻腾,十几年如一日。这份信任,比任何战术都珍贵。看着广东队那群生龙活虎的孩子们,突然觉得中国跳水的未来根本不用担心。何威仪这样的教练还在,全红婵这样的孩子不断冒出来,体育精神就这样一代传一代。只是不知道,下一个被教练从小学操场发掘的“全红婵”,此刻正在哪里跳皮筋呢?

趣投顾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